旅游业是直接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,同时具有广泛性、关联性和多层性等特征,能有效集聚各类优质资源,有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、美誉度和影响力。
在塑造“三个明星城市”中,塑造高质量旅游明星城市是体现新发展理念、彰显“强富美高”内涵的重要路径,关系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,对常州增创发展新动能、厚植发展新优势具有深远影响。
突出文化情怀
一组数据,显示了常州旅游业的活力和成长性——上半年,全市接待游客3823.2万人次、增长6.9%,旅游总收入577.7亿元、增长9.6%。
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目标,常州市突出文化情怀,上半年编制完成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先导段规划,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开街,积极推进焦溪古镇申遗。统筹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,杨家村、牛马塘村美丽乡村示范项目揭牌,5个村庄入选第三批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,“1号公路”品质内涵进一步提升。
“食美常州”等品牌初步打响,“唱响常州菜”系列活动反响热烈,提升了常州餐饮品质和常州菜标准化水平,常州名菜、名点、名宴、名厨、名店资料得到收集整理。同时,“旅游+”战略加快实施,如依托中国羽毛球公开赛、西太湖半程马拉松等赛事品牌,使竞赛表演、健身休闲与旅游互动,实现了旅游消费和体育消费的相互支撑。
突破点状思维
旅游业在常州崛起,只有20多年历史。1996年常州首次统计旅游收入,当年的数字为29.5亿元。至2018年,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,成为稳居全省第四、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强市。
“无中生有”恐龙城、“小题大做”天目湖、“点土成金”古淹城、“借题发挥”大佛塔、“虚实结合”嬉戏谷、“移花接木”盐湖城……近年来,常州旅游业凭借“勇争一流、耻为第二”的进取精神和持之以恒、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,走出了一条“资源创造型”发展新路,形成了一批旅游拳头产品。全市目前拥有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,拥有A级景区31家,其中5A级景区3家。常州也从游客输出地,变成长三角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。
高质量发展阶段,常州正突破“抓旅游就是抓景点”的点状思维,全力打响文化名城、乐园之都、度假胜地、食美常州等品牌,努力让城市成为一个大景区。其中,在文化名城打造上,以大运河精华段为先导建设一流的“运河驿站”,创建“常州三杰”国家4A级旅游景区;在乐园之都打造上,进一步提升主题公园竞争力、做强城市公园主题特色、拓展郊野公园旅游功能。
文旅深度融合
“耐看好玩、近悦远来”,是常州旅游业的追求,也是广大市民的期待。
常州市明确,将以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为路径,充分释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。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,加快推进青果巷二期项目,实施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“微改造”,实现改善群众居住条件、保留城市历史记忆、打造城市旅游精品多赢。开展东坡公园西侧、西直街历史地段等区域规划设计工作,优化常州老城厢、大运河等重点地区、亲水场景的景观设计,打造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特色城市标识。
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平台载体。全力支持焦溪等加入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,实施焦溪、孟河、杨桥等古镇古村修缮保护工程,加强古镇古村遗产价值研究和宣传展示。打响“常州三杰”红色旅游品牌,不断提升常州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。研究举办全程马拉松赛事,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级重要赛事落户。
常州市同时全面推进美丽乡村示范(区)点建设,加快打造南山后村、安基村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和第二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。推动南山竹海、茅山闲养等乡村旅游风情小镇创建,做优牟家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,提升乡村旅游质量和效益。